基隆慶安宮(基隆媽) ALWAYS《太陽的後裔(태양의 후예)》


基隆慶安宮(基隆媽) ALWAYS《太陽的後裔(태양의 후예)》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3xC6UuQie4&list=PLqHmoQyCShtMMKKP0iqnOAzXPbnmF6F9C

基隆慶安宮,又稱基隆媽祖宮、基隆媽祖廟(或作雞籠),供奉天上聖母(又稱「基隆媽」),名列基隆三大廟及基隆八景之一(「慶安朝聖」)。基隆慶安宮所供奉的媽祖神像又分為湄洲媽、泉州媽、漳州媽,象徵著昔日漳泉械鬥的和解。

慶安宮的歷史可溯自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當時漳州移民於基隆港西岸的牛稠港虎仔山畔建了一間小的媽祖廟。隨著移民日多,基隆港南岸成為街市而有建廟之需,而後嘉慶二十年(1815年)內湖莊人何士蘭捐獻位於石硬港(旭川河)西側之地建廟,該地即為慶安宮今址。

慶安宮原有湄洲媽,2004年信徒從泉州迎回泉州媽,次年從漳州迎回漳州媽,三媽同奉的現象除了是全臺僅見外,也象徵著昔日漳泉械鬥的和解。

慶安宮在著名的基隆中元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,因為在農曆七月一日於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啟普渡活動後,於七月十二日先由慶安宮將「七月燈」(即普渡公燈)分送各姓氏宗親,將燈放在門口或街路口,以在夜間引導鬼魂遊路;再接下來的重頭戲,也就是七月十三日的「迎斗燈」亦在此舉行。這個儀式由信眾準備陣頭為前導,然後再由各姓氏組成單位迎接斗燈繞境以求平安,繞境結束後就將這些斗燈送到慶安宮安奉。次日,則在慶安宮前舉行「豎燈篙」活動,所謂燈篙,就是一支末端懸掛燈籠及招魂幡的長竹竿,當燈篙豎起之時,等於召告各路孤魂野鬼前來享用各界所供奉的各式祭品。不過如果燈篙豎得愈高,光可以照得更遠,代表看到的孤魂也愈多,因此供品也要準備得愈多,否則萬一供品不足,可能惹惱這些好兄弟而招致禍害,因此燈篙的高度要以當次祭拜的規模來決定,人們也會更謹慎準備祭品。

現在的慶安宮建於民國59年,主祀的這尊媽祖像原來是供奉在基隆舊牛稠港虎仔山的一座小廟中。清嘉慶20年(西元1815年),一位來自舊內湖庄的信徒何士蘭獻地、並由當地士紳集資修築慶安宮,將媽祖婆由小廟中移到此供奉,成為基隆的三大廟、八大景之一,也是基隆人信仰重地。每逢農曆初一、十五、神佛聖誕日及過年期間,各地善男信女總自各地湧來參拜。慶安宮每月初一及十五還會舉行「補運」及「消災祈福禮斗」法會,為民眾服務。

台灣基隆市仁愛區忠二路1號
建造年份 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
廟格 媽祖廟
本殿構造 重簷歇山式
主祭神 天上聖母
例祭 農曆三月廿三日:媽祖聖誕


留言

熱門文章